缩短绿色建筑融入百姓生活的“时间表”

http://www.wuliannanjing.com 2015年09月26日        

麦秆做建材、太阳能发电、地源热泵当空调……在上海世博园里,有很多这样的绿色示范工程,可是这些示范工程离真正的生活还有点远。昨天的“产业发展与绿色创新:可持续建筑”分论坛上,嘉宾们为缩短绿色建筑进入普通百姓生活的“时间表”展开讨论。

推动绿色建筑,政府参与至关重要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可持续生产与消费司司长阿拉伯·霍巴拉在南京参观了一个公寓。他说,西装革履走进这座没有空调的大楼,却觉得比酒店还凉快,只是建筑成本比较高,三房一厅需要50万美元。

阿拉伯说,绿色建筑进入百姓生活面临许多问题。比如如何扩大技术使用范围,降低成本;比如投资者和使用者之间脱节——房屋投资者无法从节能中获利,住在里面的业主获得好处;还有观念上的问题,比如政府建设廉租房,如果按照绿色建筑标准来建设,有人认为这是奢侈。其实,当下是发展中国家建造绿色建筑的大好时机。2050年之前,发达国家95%的房子就是现在已有的房子,对旧宅进行改造非常麻烦,而发展中国家每天都在建房子,如果盖楼时就有很好的政策、法律去推动绿色建筑,一切会顺利得多。因此,政府的参与至关重要。

从中国传统建筑中汲取“低碳智慧”

很多设计师喜欢参考西方的绿色建筑样本,而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总设计师何镜堂却认为,中国的传统建筑处处体现着“低碳智慧”。

作为广东人,何镜堂用岭南当地的建筑风格为例:“广东地区潮湿、酷热,因此岭南的大部分传统建筑都对遮阳、隔热和通风、防潮有所要求,譬如冷巷就是为通风考虑,院子都很小,主要是为遮阳。”在何镜堂看来,这些建筑在设计时就已经考虑了岭南当地的气候特征,因地、因气候制宜,利用建筑空间布局,就可以解决部分功能和环保问题。

再以中国馆为例,“东方之冠”斗拱造型,就兼顾着冬暖夏凉的环保功能——冬天时,每天有6个半小时太阳可以照进去,而到了夏天,却一点阳光也进不去,可以减少空调等电器的能耗。

何镜堂建议,建筑要结合当地气候环境的要求,从建筑空间布局本身解决好环保节能问题,而不能过分依赖高科技手段,特别是对于一些经济还不是很富裕的国家。

澳大利亚“绿星计划”的启示

澳大利亚绿色建筑理事会首席执行官罗米莉·麦德欧为中国推广绿色建筑带来了“它山之石”。

她说,在澳大利亚,如果建筑物不绿色环保,会被认为“过时”了,调动开发商建设绿色建筑积极性的,是“绿星计划”。

“绿星计划”是一个环境评级标准,一栋房子在水处理、建材等8个领域评级过关,才能得到一颗“绿星”。澳大利亚第一个获得绿星认证的公寓,它的碳排放比普通住宅少80%,能耗少50%。

业界对“绿星计划”给予了积极响应,现在澳大利亚已经有数以百万平米计的绿星建筑,包括工厂、住宅等。而且,不仅是新建筑在争取“绿星”,连旧的建筑也在改造争取“摘星”。在墨尔本,有一些协会对现有的大楼进行改造,国家准备了一笔绿色建筑基金,给改造提供资金支持。

下一步,“绿星计划”会将推广重点扩展到社区。墨尔本最近建成的绿色社区里,绿星建筑密度很高,并大量利用了太阳能和风能,利用水对大楼进行冷却,水资源循环利用等。绿色社区也可以得到资金支持。

本报记者张希刘晓

[上一个物联网新闻]:首家松下智能家居体验馆落...
阅读技巧:键盘方向键 ←左 右→ 翻页
[下一个物联网新闻]:海南首个低碳生态健康城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