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达联手建筑公司欲借移动智能设备重生

http://www.wuliannanjing.com 2015年09月26日        

  昔日的胶片巨头柯达欲借移动智能设备重回消费市场了。日前,柯达宣布将于2015年1月在美国CES展上发布首款Android智能手机,并计划于下半年推出4G手机、平板电脑及互联摄像头。这是柯达在经历了亏损、破产、出售、重组等一系列风波后,面向消费级市场转型的新尝试。

  这两年,柯达没有停止过东山再起的念头,并且一直顽强地走在转型的曲折道路上。

  2012年1月,柯达申请破产保护,胶片行业享誉盛名的百年老店正式宣告陨落。随即便通过出售资产、剥离非盈利业务等方式开启重组计划,并将柯达拆分成两个独立公司:伊斯曼柯达和柯达乐芮。其中,柯达乐芮被英国柯达退休金计划(KPP公司)收购,主要涵盖文档影像、个性化影像等业务。但两家公司都拥有柯达品牌的永久授权。

  一分为二后,柯达躲过了彻底毁灭的危机,也为剩下来的伊斯曼柯达公司保留了一线生机。2013年9月3日,柯达(伊斯曼柯达公司,以下简称柯达)宣告完成重组,正式脱离破产保护,并于同年11月重返纽交所上市。

  不过,重组后的柯达已经物是人非。2014年初,新CEO Jeff Clarke上任后,便制定了让柯达转型为“全球领先的B2B科技企业”的计划,并希望将旗下的知识产权投入到印刷、包装和服务等领域的企业级市场上。从胶片业务到印刷业务,从 B2C 市场到 B2B 市场,这是柯达的第一次重大转型。然而,经历一年的市场考验,面对利盟、惠普、佳能和施乐等强劲对手,柯达在印刷市场表现平平。

  而此次,柯达准备通过移动智能设备重回熟悉的 B2C 市场,开始第二次转型。

  在新的转型策略上,柯达依然聚焦于其擅长的影像技术和依托影像衍生所涉及的领域。而以手机为代表的智能终端,不但成为了移动互联网的入口,也在逐渐成为大众主流的拍照设备,柯达自然不愿意错过这个市场。

  柯达将以授权的方式进军移动智能终端市场,发挥自己在软件技术、打印、影像等方面的优势,硬件则采取外包合作方式。

  据悉,负责柯达智能手机制造的是英国的Bullit Mobile公司。有趣的是,该公司在做手机之前是一家建筑公司,与柯达都是第一次试水手机制造。Bullit的CEO Oliver Schulte表示:“这些设备的主打功能是让用户能够快速的拍照、编辑、分享、存储,再把照片打印出来。”柯达和Bullit希望能将上述流程最简化,给用户舒适的图片处理体验。此外,柯达的移动设备也将支持亲友间远程连接手机进行协作。

  那么,面对竞争如此激烈的移动设备市场,这两个“新手”的机会大吗?

  从好的一面来看,柯达的品牌影响力还在。在第一次全面转型后,柯达明确了“品牌授权”的策略,这对于进军消费级市场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虽然作为胶片巨头的柯达已经陨落,但百年老店的品牌形象尚存。因此,柯达可以借助品牌优势,在移动设备领域树立新的形象,一方面能利用原有忠诚消费群体提高销量,一方面也能持续提升品牌吸引力。

  然而,柯达的劣势也十分明显。

  没有手机、平板等硬件制造经验显然是硬伤。虽然目前智能终端的制造工艺已经趋于成熟,门槛也降低了,但硬件制造仍需要面对供应链整合、工艺把控、专利壁垒等一系列问题。

  柯达的技术优势在影像处理,所推出的硬件产品主打功能也应该是摄像和图形处理。然而,智能终端市场细分化加剧,摄影功能已经被充分挖掘,包括美颜手机、双摄像头手机、旋转摄像头手机、甚至是2700W像素手机……拍照手机市场已经被众多厂商瓜分,柯达唯一的影像技术优势正在失去。

  而恶劣的市场竞争环境无疑是柯达的终极考验。这几年,随着小米、华为、联想等中国厂商的崛起,日本厂商的优势逐渐消失,前段时间更是传出索尼将退出中国市场的传闻。再加上日本本土市场趋向饱和,厂商竞争也尤为激烈,柯达如果想靠移动设备翻身,就必须进入国际市场,这样一来就得面临中国厂商的竞争。可以说,柯达在本土和国际市场均没有太大的优势。

  柯达曾在胶片业务上勤勤恳恳地耕耘了一百多年,在众多摄像迷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但数码相机时代的到来,让没有及时转型的柯达陷入了破产的境地,而智能手机也被视为压死柯达的“最后一棵稻草”。现在,轻装上阵的柯达想抓住这棵“稻草”,实现在消费市场的重生,对于柯达来说,这是一次新的机遇,或许也将是最后一次机会。

[上一个物联网新闻]:发展多年的智能家居 为啥...
阅读技巧:键盘方向键 ←左 右→ 翻页
[下一个物联网新闻]:300亿元砸向智能家居 海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