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Kair的硬件2.0时代

http://www.wuliannanjing.com 2015年09月26日        

  2014年10月初,首都北京再次经历了严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空气就好像随时会被触发的伤口,不定期地刺痛着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北京市民王女士有时会很绝望,“我是不是不该生孩子?”国庆假期,她原本打算趁着秋高气爽带儿子去郊外游玩,然而如今一家人却只能闷在家里。

  彼时,北京市政府官方也给出了明确的预警,但“仅仅”是橙色,尚未达到最高级别,这意味着生产生活保持正常并无问题,虽然与普通市民的观感尚有差距,但已算进步。纵观北京近几年的金秋,雾霾好像是个挥之不去的阴影,每年都会光顾这座特大城市。2011年10月,据美国大使馆测量,北京雾霾PM2.5峰值超过200,“危险”、“不宜人类生存”是科学界对此数值的一般解释,但北京环保局公布的每日空气质量报告中并无异样。官方和民间的感受一如既往地缺乏共鸣。于是,环保NGO和不少市民自发拿起简易空气测量装置,走上街头,开始自测PM2.5,也正是在这场“运动”中,iKair创始人王永涛发现了他的商机。

  健康还能怎么做

  人最怕什么?这是王永涛自创业以来时常会问自己的问题。“当然是死。”他指着堆满办公室的心理学著作向《中国新时代》记者说道。通过对健康科学的研究,王永涛发现,健康主要由3个因素决定:基因、行为和对于周遭健康威胁的认知程度。

  其中基因已经决定,行为由于长时间的积累也不容易改变,“所以我们把做健康的注意力放到了污染物监测上。很不幸,我们每天生活的地方充斥着各种污染,近在咫尺,我们却不知道。iKair通过将环境数字化,使得哪怕一般人也能感知到周遭污染物细微的变化,甚至预测此变化将要带来的风险,并提前采取行动,最终达到避免健康风险的目标。”他对记者补充道。

  找到了问题与需求,接下来就是研发产品了。从一开始,王永涛的目标就是软硬件结合,这是科技界公认的未来硬件2.0时代的“标配”,但在没有任何现成解决方案可供参考的情况下,刚开始的路还是异常坎坷。“深入进去我们发现自己做了一件非常跨领域、跨专业和跨学科的事情,涉及到的很多环节与互联网软硬件公司的技术和人员储备有着非常巨大的鸿沟。我们也在不断丰富完善团队配置,从环境工程、传感器研发应用到生物医学,从分析化学到数据挖掘与分析的人才都是我们涉猎的目标。”王永涛如是说道。

  拆开iKair污染监测仪,模块化的组成结构映入眼帘,颗粒物、甲醛、家装污染甚至噪声,各个模块分段式插入。将手机或平板电脑连接后,按照界面指导就可以使用,操作很方便。王永涛说,“我们的app里有教授如何使用的视频,让使用者可以在几分钟内了解各种污染的测量方法。”不仅如此,如果将iKair放到卧室,它会告诉用户周遭环境对于睡眠的影响;放到客厅,它会提醒用户家装材料的质量是否合格。使用一段时间后iKair甚至可以生成用户健康档案。

  从目前移动互联网设备看,其处理数据能力已经很强,且一直在更新,这就给以iKair为代表的智能硬件设备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据王永涛介绍,目前团队中,在做软件开发的人数已经下降了许多,更多的人在做硬件设计。“我们公司从建立就在为硬件2.0时代做准备,像苹果一样,将研发与生产分开,软件与硬件分开。”王永涛说道。

  硬件2.0时代

  如果说,过去20年是软件改变世界的20年,那么未来,软硬件结合的硬件2.0时代将会成为主导。就好像比特依附在原子之上,软件也需要运行在手机之类的硬件上,因此没有硬件就没有软件。当然,和软件几十年的发展相比,从做工到设计再到普及硬件都还处于相对初期的阶段,因此谁能在硬件方面取得领先,很大程度决定了能否在下一波智能大潮中登上舞台。

  具体到王永涛和iKair,由于定位在一个环境感知类产品,所以硬件的核心除了设计就要数用料的清洁环保了,但研究市场中已有的类似产品就会发现,这几乎不可能。因为供应链和成本等方面的压力,一般设备都无法实现完全无菌化生产,但偏执的王永涛却做到了。他对记者表示,“由于我们的产品离人最近,因为我们的产品功能是监测污染,所以我对包括温度、湿度、真空等条件的要求很苛刻,务必达到食品级标准。每一个最终的成品也都要用新鲜的空气、洁净的空气对它进行吹净的处理。”

  此外,王永涛还向记者讲述了一个故事,那是在生产首批次产品时,生产环节需要用到一个医用级别的硅胶来做密封套。经过团队研究,决定选择制作奶嘴的材料,并从一家德国代工厂处直接进货。“本来我们认为没问题,但最后检测依旧有轻度污染。”据王永涛回忆,那几天他往返于北京各大超市、产品车间、设计实验室,看同类奶嘴,看制作流程,最终在加工环节找到了问题。“现在我们每只塑胶密封套要用水煮沸7次,虽然花费了成本,却保证了硬件产品的环保属性。”

  在即将到来的2015年,当智能领域的发展叩响硬件2.0的大门,软硬件融合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走在了良性发展的轨道上,王永涛对于未来的竞争也想得更多了,在他看来公司将要面对的竞争不仅仅来自于硬件公司,软件企业的威胁可能更大。

  “软件企业和硬件比获得用户更容易,而且他们经过长期积累,有大量用户,有庞大的流量,他们如果想卖一个硬件可能会很容易。而硬件企业,像我们这种创业的硬件企业,自己的优势是什么?没有核心技术,只能不断试错,然后获得供应链上的经验。当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基因,我们有硬件制造的基因,这就是优势。”另一方面,王永涛也觉得在硬件2.0浪潮真正到来之前,公司的规模和出货量还应更大一点,但他也相信,硬件初创企业的当务之急在于利用自身的硬件基因更快提升自己软件和平台化服务的能力。“毕竟手里有了余粮,遇到什么事也不会惊慌了。”王永涛说道。

[上一个物联网新闻]:ARM出手 要统一智能设备游...
阅读技巧:键盘方向键 ←左 右→ 翻页
[下一个物联网新闻]:婴萌智能配奶机 对接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