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智能硬件巨头前中国初创公司需要知道这些

http://www.wuliannanjing.com 2015年09月26日        

  尽管深圳被冠以“硬件创业之都”之名,但在全球 11 家估值最高的初创硬件公司中,大部分都是美国公司,中国公司只有小米一家;

  尽管智能手环、手表类产品受到了媒体的热切关注,但纯粹的“可穿戴设备”估值最高的 41 家智能硬件公司里面只占了 3 家,估值也不高;

  目前只有 11 家智能硬件初创公司估值超过 10 亿美元,“巨头”并不多;

  但智能硬件初创公司成长速度很快,不少创立时间仅在 5 年以内——在 11 家“巨头”里面有 5 家公司如此;估值最高的 41 家初创硬件公司里面,有 27 家如此。

  以上这些事实,来自 Cyril Ebersweiler 在美国新闻网站 TechCrunch 上发表的一篇智能硬件报告《培育硬件“独角兽”》。作者 Cyril Ebersweiler 是个在中国沉浸多年的法国人,早在 2001 就为家乐福做过线上销售系统、在深圳管理过呼叫中心,还在日本做过客户关系管理(CRM)产品。从 2009 年起,他创立了国内的第一家孵化器“中国加速”,开始做起了初创企业的项目投资。而随着智能硬件的关注度上升,他重新在 2012 年创立了专注硬件初创公司的孵化器 HAXLR8R (硬件加速器“Hardware Accelerator”的缩写),驻扎在“山寨”廉价产品林立的深圳华强北,目前已经成功孵化了 40 多个国内外的初创团队。除了工作本身,Cyril Ebersweiler 本人也热衷总结初创硬件公司的孵化经历。

  自从去年年底开始,他就在 TechCrunch 上发布了行业状况指导的系列文章Lean Hardware(精益硬件),教初创团队如何打造原型设备、怎样获得融资。而《培育硬件“独角兽”》,就是 Cyril Ebersweiler 第五篇作品,从估值、产品分类等角度对目前智能硬件行业现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亮点颇多。

  《好奇心日报》日前采访了 Cyril Ebersweiler,以他的智能硬件报告作为起点,聊聊这些“10 亿美元俱乐部”的智能硬件公司的共同特点,以及对中国硬件创业者来说有什么借鉴意义。

  在 Cyril Ebersweiler 的报告中,他也把超过 10 亿估值的硬件创业公司划分为一类,称为“独角兽”(Unicorn),估值低于此的称为“马驹”(Pony)。Cyril Ebersweiler 估计,最近十年硬件创业公司大概在 6000 家,而在估值最高的 41 家硬件初创公司中,有 11 只“独角兽”。而他们当中有很多熟悉的名字:智能手机厂商小米、运动相机产品 GoPro、移动支付公司 Square、出品了多款手环和蓝牙耳机的 Jawbone,虚拟现实设备 Oculus Rift、智能家居产品 Nest 以及耳机品牌 Beats 等等。

  

在成为智能硬件“巨头”前,中国初创公司需要知道这些

 

  这些产品各不相同的硬件创业“巨头”都有什么特点?

  “首先是他们都出货了。”

  Cyril Ebersweiler 对这个特点是脱口而出。区别于目前的众多的在众筹平台筹款的初创团队的“跳票”,这些“巨头”们至少都把产品做出来了。而来自 CNNMoney 的一份报告显示,2012 年 Kickstarter 筹款最多的 50 个产品,有 84% 都没有按时交货。

  创始人的名气指数也很重要。

  在这 11 家硬件初创团队当中,至少有 4 家创始人在创立公司之时就已经鼎鼎有名:Square 是社交巨头 Twitter 创始人杰克·多西(Jack Dorsey)的作品,而智能家居产品 Nest 的创始人托尼·法德尔(Tony Fadell)则是苹果 iPod 之父,与乔布斯关系交好;小米的创始人雷军,在经营金山软件的年代就已经相当有名气;而 Beats by Dr.Dre 的品牌则是由饶舌歌手 Dr.Dre 创立。有了这些名人成为话题点,公司的关注度自然不低。

  懂得做社交媒体营销。

  Cyril Ebersweiler 认为 GoPro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也许产品本身的功能并没有那么完善了强大,但成就了 GoPro 的的确是 Youtube 上那些数百万浏览量的第一人称极限运动视频。尽管视频看着编辑痕迹很重,但还是让观众们相信这样一个事情:带着 GoPro 就能排除炫酷的运动视频。同理与专注打造“年轻人”生态的 Beats by Dr.Dre 耳机产品,这个品牌在热爱饶舌音乐的年轻人中兴起。“产品卖得好,可能并不是因为功能和技术多好。要纯粹从功能上让消费者分出区别,除非是好十倍、快十倍。市场营销,还有社区的建立,这两者虽然不一样,但是在销售产品的世界里,他们联系很紧密。”

  这份报告还有让人顿感意外之处。

  

在成为智能硬件“巨头”前,中国初创公司需要知道这些

 

  尽管智能手环、手表类产品受到了媒体的热切关注,但纯粹的“可穿戴设备”估值最高的 41 家智能硬件公司里面只占了 3 家,估值也不高。

  而虽然深圳被冠以“硬件创业之都”之名,但在全球 11 家估值最高的初创硬件公司中,大部分都是美国公司,中国公司只有小米一家。这对于有“智能硬件行业的硅谷”之称的深圳来说,是一件值得思考的事情。

  “留给中国智能硬件初创公司的窗口期将会很短。”

  Cyril Ebersweiler 一直是个“深圳速度”的热情布道者,这几年他一直召唤国内外的团队到华强北来做产品——这里有大量的元器件商城,城市周边众多的厂房,这些都可以快速帮助团队从原型、工业设计到量产。那些在美国可能需要驱车 4-5 小时找到的一个元配件或者是工厂,在华强北可能 10 分钟就完事了。深圳,以及中国有着巨大的智能硬件生产优势,但在这一波热潮当中却未培育出“巨头”。中国智能硬件创业的环境中缺少了什么?

  “2、3 年前我开始做 HAXLR8R 的时候就鼓励中国初创公司马上就要行动,因为我有这样的感觉,留给中国初创企业的窗口期会很短。” Cyril Ebersweiler 认为国内的初创公司最大的问题是,国内大型的制造业公司不少,却很少有人知道怎样做产品,以及怎样做营销,将产品卖出。事实上,如果国外的企业明了了深圳的优势,打破语言和沟通障碍,在国内进行产品的原型设计和量产,那么中国初创公司的优势就不那么明显了。“中国初创公司的机会,从技术上来说依然在,但他们一定马上就去做了。”

  “中国缺少一个白手起家的硬件创业模范。”

  “中国的(硬件创业环境)比较欠缺的就是一个真正的模范,一个白手起家从无到有做出自己硬件产品的人。像小米开始的时候,创始人雷军已经很有名气和资金了。” Cyril Ebersweiler 认为这是一个普遍的社会价值观问题。

  他还为此举了一个例子,“所有地方都一样,有才的人都加入了大公司且薪水不错,所以他们也很少会跳出来。我曾经和一位华为工业设计师交谈,他非常有才华,展示了一个自己做的原型产品,所以我问他什么时候会推出市场。结果他说,‘这只是闹着玩的’。他被锁在这个公司里面了,如果跳出来,他的女朋友和家人可能会杀掉他(笑)。所以对于他来说,创业就是一个笑话。这个例子也同样适用于日本、韩国等地。”

  Ebersweiler 还认为中国初创硬件公司的一个出路是“出口转内销”:“中国初创公司的一个出路是,尝试去先专注在美国市场,然后再回到国内市场,因为中国国内的市场竞争实在太激烈了。”

  “那些让不少公司获得用户和资金的众筹模式,在中国行不通。”

  在美国,众筹平台 Kickstarter、Indiegogo 是智能硬件产品的最主要推手。从 2012 年开始,智能手表 Pebble、虚拟现实设备 Oculus Rift 等产品,都因为众筹平台,而从“极客”设备站到了大众的聚光灯下。Oculus Rift、智能恒温器产品 Nest 也因此被科技巨头以几十亿美元的高价收购。

  

在成为智能硬件“巨头”前,中国初创公司需要知道这些

 

  在 Cyril Ebersweiler 的报告中,他依然十分看好众筹模式,以及众筹网站为初创团队带来的价值——早期粉丝社区、一定量的早期用户,以及一些资金收入。目前 HAXLR8R 孵化的初创公司里面,也已经有 23 个团队将产品放上 Kickstarter 等外国的众筹网站,其中有 5 个是中国公司。而当我们尝试和 Cyril Ebersweiler 聊起众筹这个话题时,话音刚落,他就抢着说:

  “但在中国行不通。”

  《好奇心日报》在不久前采访点名时间的 CEO 张佑也听到了类似的观点。今年 5 月,国内最大的众筹网站“点名时间”宣布放弃众筹模式,变成了一个智能硬件的“预售”平台。张佑也在媒体采访时称“众筹已死”,要做中国智能硬件的“聚美优品”。Cyril Ebersweiler 笑着说,“他是对的。这个趋势从一开始就很清楚,在中国,众筹也需要重新寻找一套商业模式。”

  “可穿戴设备可能并没有那么美好,实用性机器人更有未来”

  在关于硬件“独角兽”的报告中,“可穿戴设备”并不是一个很强势的品类。从公司的估值来看,在 41 家估值最高的初创企业当中,上榜的仅有 3 家,而且都排在了队伍的末端,无论是监测健康数据的 Misfit Shine、FiBit 还是智能手表 Pebble。

  Cyril Ebersweiler 认为这是因为可穿戴设备产品同质化太高了,无论是智能手表还是运动监测装置,每一样都很难做到“比竞争对手好十倍”。他本人也不太喜欢可穿戴设备,而 HAXLR8R 也更多投资了一些实用性的机器人——如清洁机器人,或者针对企业服务的自动涂漆机器人。

  “无论是可穿戴设备,机器人还是物联网设备,目前最让我不喜欢的就是根据‘解决方案’去设计产品——先入为主地使用一种产品品类去解决某个问题。但更重要的是‘问对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并不局限于某个品类的产品。就像最让我激动的是 AI 式的人工智能机器人,他们可能没有机器人的‘实体’样子,他们可能是一些物联网设备,或者针对宠物的产品,但是他们非常自动地呼应了人们的需要。”

[上一个物联网新闻]:智能家居样板缺失 且行且...
阅读技巧:键盘方向键 ←左 右→ 翻页
[下一个物联网新闻]:识别准确率低成语音智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