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的巨龙可穿戴设备如何改变世界?

http://www.wuliannanjing.com 2015年09月26日        

  在今年一月份的CES上,众多研究所和从业者都认为今年将是可穿戴设备的井喷期。这个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根据Canalys的调查研究,相较于去年同期,智能手环(包括智能手表)今年上半年的出货量在实现了684%的高速增长,并且势头不减。IDC预测今年智能手环的销量将会达到1900万个,这个数字是去年的3倍。

  与此同时,科技巨头们在可穿戴领域也是动作频频,苹果将于明年发布的AppleWatch,通用版本GoogleGlass的发售,Facebook收购OculusVR(一款为电子游戏设计的头戴式虚拟现实显示器)等等。面对可穿戴设备,这个快速增长的蓝海市场,无论是思科还是三星,哪怕是Will i am(黑眼豆豆主唱)都等着分一杯羹。

  然而,随着可穿戴设备市场的迅猛增长,人们对于产品设计的不满也越来越强烈,硬件厂商并没有认真地对待他们的产品,千篇一律的造型,狭隘的设计思想,都让人感到乏味。而且大多数的报道都集中在一些简单的智能手环,例如:Fitbit和Jawbone Up。如此苍白无力的数据在与其他科技产品相对比的时候总显得黯然失色。

  截止到2018年,全球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将会达到1.12亿,然而,这个数字与智能手机2013年10亿级别的出货量相比只能算是沧海一粟,跟智能手机2018年预测20亿的出货量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即便是笔记本电脑,增长速度也比可穿戴设备快很多。Gartner预测在未来的四年中可穿戴设备将会增长到2290万。

  然而,当在从更高的层面看待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时,我们会发现隐藏在不温不火的数据后面的其实是一头沉睡的巨龙。可穿戴技术绝不会昙花一现,它也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计步器,心率监控器,或者仅仅作为手机的一个附属品。可穿戴技术最终的目标将人体生命体征数据化。隐藏在屏幕后面的是遍及全球各地的研发中心,我们当中最优秀的人们正在不断地改进可穿戴设备,来完成人体体征数据化的革命。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究竟该如何实现?面对如今大而不当和边缘化的智能手表、手环,我们应该如何过渡到未来无处不在的传感器网络?

  抓住潮流

  对于那些潜在购买者,当下版本众多的可穿戴设备让他们无从挑选。科技宅男们可能在挑选设备的时候游刃有余,但是对普通消费者而言,往往会很难判断到底是一个智能手表还是一个虚拟现实眼镜会让自己显得与众不同。

  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备受瞩目的谷歌眼镜和蓝牙耳机,前者早就获得了一个不雅的称号“眼镜混蛋”,而在后者已经发展了快15年,也并没有翻起什么波浪。

  

 

  CCS的高级经理人Marina Koytcheva在一篇声明中表示“可穿戴市场现在依旧处在石器时代”,并且“需要大量的改进来提升它们的适用性,可穿戴急需与‘黑色’、‘沉重’这些字眼撇开关系。”

  纵观可穿戴市场,最不显眼的运动追踪器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原因十分简单:其他的设备完全拿不上台面。顾客和观察员们虽然对对Moto360和LG Watch R抱着某种期待,但对如今绝大部分的智能手表和手环持着否定的态度,一种“极其丑陋、无用的橡胶环”;至于谷歌眼镜,虽然有着很大的潜力,但是它的外观设计并没有让人眼前一亮,高昂的售价也让它的市场前景一片黑暗。这是谷歌搜素栏里结果:

  

 

  惠普倒是摸到了一点门道,与时装设计师Michael Bastian合作开发的一款智能手表激起了人们想要佩戴的欲望,但是进展并不顺利,效率低下的分销商和高昂的价格意味这是一款不受欢迎的产品。

  作为业界标杆的苹果公司,AppleWatch在没有发售前,人们都对其抱了很大的期望;可真正露面之后,尴尬的设计语言瞬间浇灭了众人的热情。

  或许,上述观点显得太过极端,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毫无新意的设计成为了可穿戴设备的拦路虎。去年Modis的调查显示,对于年收入超过10万美元的人群来说,只有34%的人会考虑购买一个智能手表或者智能眼镜,而年收入超过3.5万美元的人们,有47%会考虑购买,这一结果意味着相比于可穿戴设备的外观,价格并没有人们想得那么重要。

  根据另一个PwC独立调查显示,只有42%的美国人愿意为智能手表买单,而对于智能手环,这一数据下降到了38%。

  这些数据反映了当前可穿戴设备市场的窘境,即:充斥着外形雷同、设计粗糙的智能手表,橡胶环一般的智能手环,还有是在没什么用途的智能眼镜。那么在设计不达标的情况下,如何才能让可穿戴设备走进家家户户?笔者认为机会点在于:如何处理这些设备搜集的数据?

  在上文提到PwC的调查中还表明,大多数美国人对这些玩意儿是不感兴趣的,而对于那些有意向购买的人群而言,他们最希望的是这些设备能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有超过75%的人急切希望可穿戴设备能够帮助他们健身,收集和跟踪医疗数据并帮助他们养成好的饮食习惯。

  

 

  换句话说,消费者们脑子里想的是,“别老想着跟手机连接同步,我想要的是这个设备能让我变的更加健康”。

  许多分析人士相信有瑕疵的设计会慢慢得倒改善。MIT多媒体实验室的工程师Rohan Puri认为,“就当下来讲,可穿戴设备其实是一种猎奇品”,“它是一个全新的产业,跟大数据和云计算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我认为我们终将找到一个有趣的方式来使用它,并且我们也将越来越习惯不同的可穿戴设备。”

  

 

  大数据的未来

  你可能对大数据有所耳闻,但是它具体指的什么?一个时髦术语,就像其他硅谷术语一样,这些模糊的概念很容易让外行产生困惑。但是大数据的核心理念十分简洁易懂,它是一个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存储,而这些数据可能来自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从位置信息的跟踪,到金融转账,再到生物特征统计等等。

  这的确挺起来有点吓人,大数据同时也是物联网的催化剂,是实现全自动化的基础,一个全新的智能化系统,你可以把它想成智能家庭网络或智能电网。

  今天的可穿戴设备与大数据的联系并不紧密,但是这一情况很快就会改变。用不了几年,可穿戴产品就会深入人心,从一种可有可无的小玩意儿到必不可缺的医疗设备,最终直连大脑,实现人体体征数据化的革命。

  第一个在这个医疗可穿戴领域领域,第一个“吃螃蟹”的是Scanadu Scout,这是一款便携式健康监测仪,配套的诊断工具将会在2015年发布。

  Scanadu宣称,Scout会把检查健康变得与收发邮件一样简单。这个钱包大小的设备能监控你的体温,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心电图,甚至是血压。该公司正在研发一种类似的设备,可以提供复杂的尿液分析。

  作为一个独立的医疗设备,这个发明影响深远,Scout和与它类似的产品提供的是有限却至关重要的功能,它们会把更加私人的信息上传到WebMD(美国最大的医疗健康服务网站)。过一段时间之后,这些设备会把记录下来的大量信息上传到云端。如同维基百科的建立一样,这些信息最终会形成有史以来最全面最复杂的医疗数据库。

  

 

  Scanadu的联合创始人和CEO表示:“我们将会收集极其丰富数据,包括我们自己,家庭,天气,以及我们身边所有的一切。”他相信这会让我们明白事物发生的因果关系,例如当你生病了,这个庞大无比的数据库会帮助你分析是什么导致的,并帮助你分析如何防止再次发生。

  他补充道:“通过对这些离散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能会发现糖尿病与我们骑自行车的速度有关,而日常生活压力的真正原因是我们的信用卡评级。”

  在某种程度上,今天的医疗水平并没有比100年以前先进到哪里去。MIT的工程师Puri指出,医生在诊断某一重要疾病的时候,依靠的是极其有限的数据。例如,医生们可能对某种睡眠窒息症的疑似病症进行一项单独调查,却需要大量繁琐的流程,笨重的设备和现场睡眠检查,最后仅仅凭借着数十个单独病患给出的信息作出评估。

  Puri认为这是不够严谨和科学。他的团队正在开发一款能更快更精确检测睡眠窒息症的可穿戴设备,但是要得到官方认可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想要设备被FDA通过,就得有数以百计的临床试验,并且每个病人都得提供自己身上的一些样本。”

  

 

  即便困难重重,但是关于这方面的研究,MIT的工程师们并不孤单。以电灯闻名于世的飞利浦也是医疗可穿戴设备的先行者之一。

  飞利浦位于荷兰的研究院日前重组,分离了照明技术部门,合并了它的医疗电子部门,这一富有暗示性的举动表明了医疗电子在消费者领域日趋重要地位。今年10月,飞利浦发布了一款用来记录慢性支气管炎病患体征信息的可穿戴生物传感器,这种病的死亡率在美国居高不下。该设备作为家用生物传感器的一部分是为了远程病患监控的目的而设计的。

  

 

  飞利浦市场总裁ManuVarma表示,这些设备能够让患者在更加舒适的家里得到治疗,并且随着可穿戴设备更加多样化和更加便宜,医院将逐渐被更加普通,消费者主导的智能设备同化。并预测,“从人口数量增长的情况来看,所有类型的可穿戴设备都将有用武之地。虽然目前没有与大数据有太多的联系,但是随着可穿戴设备指数级别的增长,这种情况将得到改善。”

  更重要的是,自动化的医疗设备有利于减轻身体负担和政府的财政压力。“通过科技,我们能够减少浪费和全民医疗上的投入。”

  但是,这类产品在通用性上依旧存在问题,不光是上文提到的飞利浦医疗设备,包括更加有名气的Apple Health和最近发布的Google Fit,大部分这类设备产生的数据都局限在自己独有的APP和编程接口,一部分数据会传到云端,但是大部分依旧藏在幕后。

  微软希望能解决这个问题。今年10月,微软发布了自己的智能健康服务平台和健康手环。不同于其他平台,微软的平台和手环全部以云为基础,在安卓,Windows Phone,IOS上均可使用。这个智能健康平台目的是从你的手表,手机,智能手环或者其他的运动传感器,加速度器,收集各式各样的数据。

  通过聚合这些数据,微软相信这个平台将成为全世界人类健康数据库的原型,并且可以促进当下分散的世界医疗体系和可穿戴设备加速融合。

  

 

  可穿戴与智能家居的未来

  在通用性的难题之上,智能手环不得不面对另一个难题:不准确的数据。

  相关公司进行过数次关于这数据准确性的研究,通过对不同的运动传感器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人员发现每一个传感器上传的数据都不一样。问题又出现了:如果智能手环的数据完全不靠谱,那么它的意义何在?

  ABI研究所分析员Jonathan Collins指出,不同于医疗电子设备,这些智能手环实际上是没有一个标准的协议和规则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Collins同时也表示,即便如此,错数据总比没有好。随着人们越来越在意这些数据,相应的标准早晚会建立起来的。

  虽然个人健康是可穿戴设备的主要推动力量,但并不是唯一撬动这个市场的杠杆。大多数出于医疗目的收集的数据可以使得我们日常生活更有效率。最终,专家们认为,我们将看到智能手表,手环甚至虚拟现实眼镜与智能家庭,智能交通或者其他城市基础设施同步。

  

 

  令人感到兴奋的就是可穿戴设备与其他系统之间的互动,你可以把自己的设备与智能家庭连接在一起。例如,在你半夜起床的时候,你的可穿戴设备能够帮你提前打开厕所的灯;也可以监控你的闹钟,可以在你起床前打开咖啡机;又或者,当你在看电视的时候睡着了,它可以你帮你记录下当时的电视节目,并且关闭电视屏幕。

  Puri指出,上述的这些功能已经开始显露头角。基于算法的个人助手,例如:Google Now,已经可以分析你在网络上的所有信息,包括你的电子邮箱,搜索记录,在你忙碌的时候,智能化地提供给你相关的信息。

  而未来的虚拟个人助手能够做得更多,它能够感知你在奔跑,同时也明白你是为了赶上5分钟之后的会议。然后它会自动把你可能会晚到的消息通知你的同事。或者,当你在一个地方坐得时间太久了,它会不停地催促你站起来锻炼一会。

  如果你有一个一天能陪伴你12到15个小时的智能设备,它提供的信息涉及你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血液含氧量到血压,你就会得到更多与之有关的信息。这些信息就是未来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方向。

  Puri的描述使得物联网这一概念变得简洁易懂,未来的物联网将会更多地依靠可穿戴设备的交互,这些设备将会变成你的大脑,帮助你自动识别周围环境。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概念,但是这个概念的核心在于个人健康和医疗护理。所以很多人猜测,最初的医疗可穿戴设备的使用者不会是极客,或者2000年以后出生的孩子们,而是60年代的老人。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人口基数,量化记录他们的日常生活将会对发现真正的需求有重大的帮助。

  互联网可能只是大数据时代的一个注脚,最终的消亡无法避免。生命体征数据化和医疗护理的革命终将来临。这可能是那些老人们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任务,因为每个人都在谈论着医疗护理和他们的健康。那个时刻或许就是21世纪最富激情的一刻。

[上一个物联网新闻]:告别安卓 智能电视路在何...
阅读技巧:键盘方向键 ←左 右→ 翻页
[下一个物联网新闻]:80后高收入男性最爱智能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