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击进入兰舍新风系统专题 兰舍新风系统专题

PM2.5并非全伤人PM0.5才是“真凶”

http://www.wuliannanjing.com 2017年12月25日        

PM2.5尚未“尘埃落定”,PM0.5又被指危害人体健康。近日,复旦大学实验研究证实,大气中粒径在0.25-0.5微米范围内的颗粒物(即PM0.5)的浓度与居民健康危害的关系最为显著,且粒径越小,健康危害更大。

  近年来,PM2.5(直径在2.5微米以下的大气颗粒物)逐渐被人们所熟知。但粒径多大的颗粒物对人类健康危害最大,学界尚无定论。上述实验课题组测量分析了不同粒径的颗粒物浓度对人的影响,结果显示,粒径小于0.5微米的大气颗粒物(PM0.5)与居民健康危害关系最为显著,而PM2.5中粒径大于0.5微米的颗粒物浓度与居民健康风险则没有显著关联。

  实验负责人、复旦大学阚海东教授说,不同粒径的颗粒物在下呼吸道的沉积就像是做“折返跑”,粒径较大的颗粒物“跑起来”相对困难,所以一般都在上呼吸道通过撞击沉积下来。而PM0.5可沿着气流一直扩散到肺泡。“PM0.5进入肺泡之后,有可能越过人体的血气屏障,进入心血管系统引起疾病,甚至还可能干扰人体神经系统的平衡。”阚海东说,“人们吸烟时直接吸入人体的主流烟气,绝大多数都是PM0.5。”据新华社

结论

粒径在0.25~0.50微米范围内的颗粒物数浓度与居民健康危害,尤其是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最为显著,且粒径越小,健康危害越大。

粒径大于0.50微米的颗粒物数浓度与居民健康风险没有显著关联。

推测

粒径小于0.50微米的颗粒物主要以扩散方式沉积,会跑进肺里面。而粒径大于0.50微米的颗粒物主要以撞击方式沉积,会留在呼吸道里面。

PM2.5一直被认为是大气污染和造成人体健康的罪魁祸首,但昨日复旦大学传出消息称,PM0.5对人体健康危害非常显著,并且它约占空气数量浓度的90%。

昨日,复旦公共卫生学院、上海市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阚海东教授课题组在大气颗粒物污染与健康研究领域取得进展,发现直径小于等于0.5微米的颗粒物(PM0.5)对人体健康危害非常显著,相关论文已发表于公共卫生领域权威期刊《环境与健康展望》。

据论文第一作者孟夏介绍,近年来我国多地发生严重雾霾天气,其中最常被提及的污染物是PM2.5。但粒径更小颗粒物的健康危害如何,目前尚无定论。课题组因此在我国北方某城市测量了0.25~10微米(即PM0.25~PM10)范围内23组不同粒径的颗粒物数量浓度,分析、比较了它们与居民健康风险的关系。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杨新表示,从2000年关注TSP到2012年关注PM10,现在关注PM2.5,再往下什么粒径的颗粒物对健康危害最大,是该研究的问题。

阚海东教授课题组比较了居民总死亡的死亡风险跟不同粒径颗粒物的关系,结果显示:粒径在0.25~0.50微米范围内的颗粒物数浓度与对居民健康危害,尤其是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最为显著,且粒径越小,健康危害越大。而粒径大于0.50微米的颗粒物数浓度与居民健康风险没有显著关联。

孟夏等研究人员推测,颗粒物的粒径越小,其对应的数量浓度和总表面积越大,越有可能吸附更多的有害物质进入人体;也有可能与不同粒径的颗粒物在下呼吸道的沉降方式有关,粒径小于0.50微米的颗粒物主要以扩散方式沉积,会跑进肺里面;而大于0.50微米的颗粒物主要以撞击方式沉积,会留在呼吸道里面。

“PM7可以进入鼻腔,PM4.7~7可以到达咽喉,PM2.5可以到达支气管,而PM1可以到达肺泡,PM0.5很可能在肺泡里扩散、沉积。”杨新教授补充道。汽车尾气,主要是柴油机尾气排放的黑炭颗粒物,以及硫酸盐、硝酸盐等二次污染物都是PM0.5的来源。

从质量浓度角度看,空气中PM0.5所占百分比非常低,但是从数量浓度角度而言,PM0.5占了非常高的比重,接近90%。这一研究结果提示,颗粒物中健康危害较大的可能是粒径小(例如小于等于0.5微米)、数量多的部分,而不是粒径大、质量重的部分。

阚海东教授表示,我们可以学习加拿大等国家的防治经验,将现行的空气质量指数(AQI)改为空气质量健康指数(AQHI),通过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关联指数,指导百姓的健康行为。

[上一个中央新风系统]:PM2.5的危害
阅读技巧:键盘方向键 ←左 右→ 翻页
[下一个中央新风系统]:选择新风系统的时候要注意...